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中文版 | ENGLISH

NEWS

综合新闻

(022)84236606
当前位置:首页 > 综合新闻 > 华勘要闻
宫贯乾:在山河间书写治企新篇
发布时间:2025-09-08 来源:地质四队

主持完成30余项勘查及科研项目,获省部及市厅级奖项11项,拥有11项专利,3项科研成果达国内领先水平,先后获得华勘局优秀共产党员、青年科技人才、秦皇岛市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这一大串亮眼的成绩与荣誉,正是地质四队地质公司副总经理、地勘院院长、党支部书记宫贯乾深耕地质领域十余年交出的精彩答卷。

 

拆藩篱:在困局中劈开一条生路

刚担任地质勘查工程院院长的宫贯乾,面对的是一本“难念的经”:非地勘专业技术人员占比超30%,年轻技术骨干年均流失率超10%;传统矿产勘查市场百废待兴,新兴业务一片空白;院内设备老化严重,核心技术薄弱……

“坐在办公室里等天亮,不如闯进风雨里找太阳。”在全院大会上,宫贯乾把市场报告拍在桌上,声音不大却字字铿锵。他做的第一件事,是带着技术骨干成员扎进野外项目部,用三个月时间走遍12个在建项目现场。回来后,宫贯乾在会议室的白板上画了三个圈:市场、设备、人才。“拆掉阻碍产业发展的藩篱,让每一名职工都成为市场开拓者。”他力排众议,将地勘院划分成勘查、钻探、海外三大板块,成立西非办事处,依托燕大、武汉大学等专业院校形成外部专家库,破格提拔4名青年技术骨干担任项目负责人。

大队科技部的刘小滨至今记得,自己刚提出“建立地质勘查综合数据管理平台”的想法时,心里直打鼓。没想到宫贯乾不仅当场表示支持,还亲自跑了三趟天津,请高校专家指导。“宫院长总说,地质人的奇思妙想,就是企业的未来。”如今,这个地质勘查数据管理平台,已让地质数据处理效率提升了近40%。

为了补上设备短板,宫贯乾带着财务负责人“抠预算”:严格执行单项工程预核算要求,严格规范项目工作质量,提高项目的利润率,把省下来的钱全部投入到设备的采购中。仅2025年,地勘院新置办公设备及软件20余套,采购液压钻机4台,为国内外项目开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拓疆土:把市场版图画到国境线外

“不能守着家门口的一亩三分地等死。”宫贯乾常对院内职工说。在他看来,地勘企业的出路,在于跳出“找矿-勘探”的传统模式,要向“技术服务+国际合作”转型。

当老挝甘蒙省钾盐矿项目摆在桌上时,不少人打退堂鼓:“国外地质条件复杂,钾盐矿大家都没有接触过,风险太大。”宫贯乾却盯着地图上的红圈:“钾盐是国家紧缺资源,这块硬骨头必须啃下来。”

功夫不负有心人,五年来,地质勘查工程院累计实施钾盐矿勘查项目10个,探获资源量2.77亿吨,累计合同额近7000万元,熟练掌握了易溶性钾盐矿钻探技术和钻探施工工艺,建立了老挝甘蒙地区“地质研究+重力测量+钻探揭露”的找矿模型,为企业“走出去”提供了技术范本。

国内市场同样好戏连台。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大背景下,宫贯乾敏锐的嗅到了新机遇。他带队蹲点青龙县一个月,跑遍20多个乡镇,摸清建筑石料需求缺口后,果断承接了杨-明-桲矿区勘探项目。为了抢抓勘查进度,他在工地坚守40余天,每天和项目人员一起通吃同住,凌晨两三点还在审核数据。当13亿立方米建筑石料资源量的报告出炉时,项目团队技术实力和敬业精神得到了甲方单位和地方政府的高度认可。

如今,地勘院的市场版图已从河北拓展到内蒙、青海、新疆、西藏,再到老挝、柬埔寨、泰国、俄罗斯、塞拉利昂、几内亚、利比里亚、乌干达、委内瑞拉等地,海外项目占比从10%跃升至40%以上。2025年,地勘院国内外项目合同额近1亿元,占公司总合同额的50%以上,大队地勘主导产业重新恢复雄风。“全院每名职工都成为推进项目市场开拓的一分子,当大家的力量汇聚到一起时就会产生质的变化。”地勘院副院长、西非办事处主任杨爱远说。

 

育新人:让队伍里长出“顶梁柱”

“企业的底气,说到底是人的底气。”宫贯乾深知,地勘行业的传承,既需要老专家的经验,更需要年轻人接棒。他上任后烧的“第三把火”,就是打造“老带新、传帮带”的人才培养体系。

地质工程师陈晨至今珍藏着一本笔记本扉页上是宫贯乾写的一句话:“把论文写在矿床上,把成长刻在岩心上。”刚入职时,陈晨跟着宫贯乾在项目上实习,面对复杂的地质构造犯了难。宫贯乾没有直接告诉他答案,而是带着他钻进200米深的巷道,指着岩壁上的断层讲解:“你看这处断层,把铁矿体切割分离,导致矿体的完整性被破坏。”

这些年,地质勘查工程院招聘硕士以上人才5名,培养出河北省技术成果奖获得者10余名,华勘局最美职工、十佳青年、向善向上好青年等多人。“以前年轻人来了就想走,现在来了就不想走。”老员工们纷纷感叹道,“宫总把队伍带活了,也把人心聚齐了。”

为了让年轻人“冒尖”,宫贯乾在院里推行“项目负责制”:只要有能力,不管资历深浅,都能牵头带项目、搞科创。入职刚刚五年的张金岩已先后主持6个大中型项目,参与了14个地质勘查项目,获副部级奖励2项,市厅级奖励5项,成为全院年轻地质技术人员中的佼佼者。宫贯乾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工作,带领技术团队主持完成了3项B类科研项目,5项C类科研项目,成功申报并获批秦皇岛市小口径岩心钻探技术创新中心平台。凭借深厚的技术积淀,宫贯乾先后入选秦皇岛市地质协会专家、河北省非煤矿山行业专家、河北省科学技术协会智库专家、河北省矿产资源储量评审专家。

 

融党建:让红色引擎驱动发展

在宫贯乾的办公室里,挂着一幅特殊的地图:上面不仅标注着项目分布,还贴着3个“党员责任区”的小红旗。

老挝钾盐矿项目曾遭遇钻探取心率低的难题,进度滞后半个月。宫贯乾以项目成员为班底成立“老挝钾盐项目党员责任区”,责任区党员们带头扎在钻机旁,反复试验冲洗液配方,创新优化钻探工艺,最终攻克了钻进效率和取心率低、样品难保存等技术难关,让取心率从65%提升到92%。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青海肯德可克项目上,责任区党员带领项目组职工连续3年鏖战在海拔4000米的昆仑山上,成功推动了肯德可克铁矿增储上产;塞拉利昂科马洪金矿勘查中,地勘院党支部与当地中资企业党组织结对共建,解决了后勤保障难题…… 这些年,宫贯乾带领党支部先后荣获华勘局“四强”党支部、“红旗”党员责任区、秦皇岛市国资委系统先进基层党组织等称号,党建与生产的深度融合,成了企业发展的“红色引擎”。

“地质人脚下的路,从来不是坦途,但只要方向对了,就不怕路远。”从困境中突围,在转型中蝶变,宫贯乾用治企有方的智慧与担当,写下了大队地勘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在他身边,越来越多的地勘人正跟随着他的脚步,在保障国家能源资源安全的新征程上,坚定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