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中文版 | ENGLISH |
目录
3.1.1 土壤治理修复目标值............................................................................. 4
3.1.2 土壤和地下水修复范围及工作量......................................................... 4
3.2 土壤和地下水污染程度................................................................................ 5
4.5 水泥窑协同处置方案.................................................................................... 8
4.6.2 工艺设计和技术参数............................................................................. 9
4.6.3 废气、废水处理..................................................................................... 9
4.7.2 工艺设计和技术参数........................................................................... 10
4.8.2 工艺设计和技术参数........................................................................... 10
4.9.1 管控范围和管控工作量........................................................................ 11
4.9.2 污染风险管控总体目标........................................................................ 11
4.10 微承压层地下水处置方案......................................................................... 11
4.10.1 修复和效果评估方式.......................................................................... 11
4.10.2 水平阻隔工程措施............................................................................. 12
4.10.3 地铁保护区微承压地下水................................................................. 12
4.11 地下水处理及排放方案............................................................................. 12
5.1.1 无组织排放监测................................................................................... 13
5.1.2 固定源排放监测................................................................................... 13
5.5 修复过程中土壤二次污染监测.................................................................. 15
5.6 地下水二次污染监测.................................................................................. 16
河东区成林道天药集团地块位于天津市河东区靖江路东侧,土地使用权人为天津市河东区土地整理中心。地块四至范围为西至天药集团西侧地块,南至成林道,东至建新路,北至大通花园。地块历史上为天药集团,现状为空地,该地块规划用地性质为商业服务业设施用地(B)、居住用地(R)及公园绿地(G1)。
根据《河东区成林道天药集团地块土壤污染状况补充调查报告》和《河东区成林道天药集团地块土壤污染补充风险评估报告》,结合后期地块未来规划及修复条件,考虑业主对用地安全及工期要求等,本场地内污染区域需要针对土壤中汞、镍、三氯甲烷、二氯甲烷、苯、甲苯、石油烃(C10-C40)和地下水中苯、三氯甲烷、甲苯、二氯甲烷开展修复治理工作。
本地块土壤中重金属修复范围 1455.3m²,修复方量3487.9m³。土壤中石油烃(C10-C40)修复范围 4084.5m²,修复方量 15739.4m³。VOCs修复总面积32715.1m²,修复总工程量458955.2m³。各指标合计(不含交叉范围),土壤修复范围平面面积34607.6m²,土壤修复工程量468516.84m³。地下水中需要修复的污染物有4种,苯、三氯甲烷、二氯甲烷和甲苯。地下水潜水含水层污染范围面积合计 36060.7m²。潜水地下水 NAPLs 污染范围面积合计 22761.5m²,另外,微承压层存在NAPLs可能通过地下水流动迁移,因此对微承压含水层存在自由相进行抽出处理,验收达标后在基坑底部建设水平阻隔层降低风险。
本地块采用从严修复的“基于污染源清除或削减的修复策略”模式进行修复。在地块VOCs污染土壤及地下水范围建设止水帷幕,0~3.0m汞污染土壤、镍和VOCs复合污染土壤采用水泥窑协同处置技术修复;0~4.0m石油烃和0~18.0m VOCs污染土壤先采用全深度原位化学氧化技术(高压旋喷工艺)降低地块风险,再采用搅拌技术修复,土壤修复合格后外运至渣土场进行最终处置;地铁保护区10m范围采用原位电阻热脱附技术修复,通过制度管控控制地块风险,潜水含水层地下水和微承压层NAPLs采用抽出处理进行修复。
根据总体修复技术路线,在保证工程质量的前提下,综合考虑各阶段修复时间,本地块修复预计工期为29个月。
河东区成林道天药集团地块位于河东区,西至天药集团西侧地块,南至成林道,东至建新路,北至大通花园,天药地块1939年-2005年为天津制药厂,生产产品以激素药物类为主,后续醋酸可的松、地塞米松氟轻松、倍他美松等一系列产品试制成功;2005年搬迁,构筑物未拆除,2013年开始逐渐被拆除。2013年-2021年12月,天药地块周边区域进行地铁建设临时占用西侧及南侧部分区域。2016年3月-2018年1月,原天津市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对该地块开展污染状况调查和风险评估工作,原调查面积约8.7万m²。2021年6月-9月,为满足 2021 年底实现地铁 4 号线通车的要求分割了部分区域作为天津地铁4号线南段工程成林道站附属工程项目地块,独立开展土壤污染风险管控与修复工作,另外由于临时导行路西侧增加805m²。2022年9月-2023年3月,华测生态环境科技(天津)有限公司对天药地块开展补充调查和风险评估,天药地块未来规划用地性质为商业服务业设施用地、居住用地及公园绿地,场地修复责任单位为天津津龙湾城市更新产业运营有限公司。
地块拆分:天药集团地块修复责任单位为天津津龙湾城市更新产业运营有限公司。在调查和风险评估阶段地块未拆分。根据调查和风险评估报告,东、西两个区域污染相互独立,东区污染种类多、污染程度重,同时存在土壤和地下水污染;西区污染区域深度相对较浅,且没有地下水污染,治理周期短。因此为了加快地块开发进度,将天药集团地块拆分为河东区成林道天药集团地块和河东区成林道天药集团西侧地块。
地块位于天津市河东区靖江路东侧,面积 58743.0826m²。
该地块四至范围为西至天药集团西侧地块,南至成林道,东至建新路,北至大通花园。地块面积 58743.0826m²。
地块周边 800m 范围内敏感目标主要为住宅、医院和学校。
地块现状基本为空地,长有杂草和树木,地块四周有围挡,封闭管理。
目前,燃气管线、电信管线、雨水管线、地下电缆、地上电缆已切改完成,停止使用。各种地下管线埋深约 0.5~2.8m。
西侧已建成成林道地铁站 A口,地块西南角有 1 个地铁通风亭。踏勘过程未发现有毒有害物质的使用、处理、储存、处置;未发现生产过程和设备,储槽与管线;未发现恶臭、化学品味道和刺激性气味,污染和腐蚀的痕迹;未发现排水明渠、污水池或其它地表水体、废物堆放地、井等。
根据《河东区 02-09 单元 05 街坊控制性详细规划修改——规划图》,天药地块规划用地性质为商业服务业设施用地(B)、居住用地(R)及公园绿地(G1)。
(1)土壤修复目标值
表3.1‑1土壤污染物修复目标值
序号 | 污染物种类 | 修复目标值(mg/kg) | 参照标准 |
1 | 汞 | 8 | 《土壤环境质量 建设用地土壤风险管控标准(试行)》GB36600-2018 |
2 | 三氯甲烷 | 0.3 | |
3 | 二氯甲烷 | 94 | |
4 | 苯 | 1 | |
5 | 甲苯 | 1200 | |
6 | 石油烃 | 826 | |
7 | 镍 | 183 | 按照《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评估技术导则》(HJ 25.3-2019)计算的土壤风险控制值 |
(2)地下水修复目标值
表 3.1‑2地下水污染物修复目标值
序号 | | 污染物种类 | 修复目标值(mg/L) | 参照标准 |
1 | 潜水含水层 | 三氯甲烷(水相和NAPL相) | 0.598 | 按照《建设用地土壤 污染风险评估技术导则》(HJ 25.3-2019)计算的地下水风险控制值 |
2 | 苯(水相和NAPL相) | 1.24 | ||
3 | 甲苯(NAPL相) | 5.26 | 低于溶解度的1% | |
4 | 微承压含水层 | 三氯甲烷(NAPL相) | 79.5 mg/L | 低于溶解度的1% |
5 | 二氯甲烷(NAPL相) | 130 mg/L | ||
6 | 甲苯(NAPL相) | 5.26 |
土壤中重金属修复范围1455.3m²,修复量3487.9m³。土壤中石油烃(C10-C40)修复范围4084.5m²,修复量15739.4m³。VOCs修复总面积32715.1m²,修复总工程量458955.2m³。
各指标合计(不含交叉范围),土壤修复范围平面面积34607.6m²,土壤修复工程量468516.84m³。
地下水潜水含水层中修复指标氯仿(三氯甲烷)、苯均为挥发性有机物,因此,一并划定修复范围。地下水潜水修复面积合计36060.7m2。潜水地下水NAPLs修复面积合计 22761.5m2,另外,微承压地下水 NAPLs治理面积合计21441.5m2。
1、土壤污染程度
表 3.2‑1土壤关注污染物及最大浓度统计(mg/kg)
序号 | 污染物 | 最小超标深度/m | 最大超标深度/m | 最大浓度 | 筛选值 | 管控值 | 超过管控值 |
1 | 镍 | 0.4 | 6.0 | 221 | 150 | 600 | - |
2 | 汞 | 0.2 | 2.1 | 107 | 8 | 33 | 是 |
3 | 三氯甲烷 | 0.2 | 22 | 35800 | 0.3 | 5 | 是 |
4 | 二氯甲烷 | 0.2 | 14 | 10400 | 94 | 300 | 是 |
5 | 苯 | 2 | 13.9 | 129 | 1 | 10 | 是 |
6 | 甲苯 | 2.7 | 12.4 | 18200 | 1200 | 1200 | 是 |
7 | 石油烃(C10-C40) | 0.2 | 2.4 | 3200 | 826 | 5000 | - |
2、地下水污染程度
表 3.2‑2地下水关注污染物及最大浓度统计(mg/L)
检测项目 | 潜水 | 微承压水 |
三氯甲烷 | 2090 | 1870 |
二氯甲烷 | 32.1 | 159 |
苯 | 21.7 | 3.81 |
甲苯 | 107 | 42.1 |
第一阶段:场地平整及修复设施建设。进场后先进行场地平整、建筑垃圾处置及管线勘探工作。
在工程初期围绕地下水污染区域边界建设止水帷幕,阻隔污染物横向迁移。同时在污染区四周止水帷幕建设过程中在Ⅰ区与Ⅱ区交界处(非地铁保护区)进行止水帷幕及工法桩施工,在Ⅱ区与Ⅲ区交界处(地铁保护区)进行止水帷幕及支护桩施工。同时在土壤和地下水污染区完成地下水降水井建井施工等施工工作。
第二阶段:Ⅰ区与Ⅱ区0-18m有机污染土壤采取原位化学氧化施工,包括原位降风险氧化施工,原位氧化搅拌及分层清挖验收,达标外运处理、基坑坑底验收及分层压实回填。原位化学氧化修复土壤清挖后采用在基坑内打堆,异位验收方法,验收合格后外运。重金属污染土壤清挖在有机污染土壤清挖外运期间同时开展,开挖后重金属污染土壤外运进行水泥窑协同处置。
地下水降水井建井完成后,地下水抽出处理覆盖基坑开挖至基坑回填全程。抽出过程中,根据污染物的浓度分布优先抽取污染浓度高的区域。抽出地下水污水处理设备处理合格后市政管网排放。
Ⅲ区靠近地铁区的有机污染土壤同步开展加热井和抽提井建设,完成原位电阻热脱附系统搭建完成后开始加热。
第三阶段:阶段性验收。Ⅲ区原位热脱附根据土壤压力变化,陆续进行设备拆除离场。
第四阶段:修复效果评估。修复施工结束后,对修复效果进行效果评估,主要包括止水帷幕阻隔效果;0~18m污染土壤修复效果评估;微承压含水层修复效果评估,潜在二次污染区是否污染调查验证。Ⅲ区进行风险管控。
本工程基坑开挖深度统一按照16.0m考虑:
(1)围护结构
1)临近地铁结构区域(10m范围内)采用原位处理方式,不进行土方开挖,故在该区周边仅设置封闭的止水帷幕;
2)地铁结构外侧10m向北约25m宽度范围内采用灌注桩+止水帷幕+多道水平支撑的支护方式;
3)地铁保护区之外区域,结合现场周边环境条件,采用组合的支护方式,包括多级放坡、放坡+工法桩(钻孔灌注桩)悬臂支护、放坡+工法桩+斜桩(竖锚)支撑等,具体根据计算进行细化后以实际论证的支护方案为准;
(2)止水体系
1)整体采用φ850三轴搅拌桩(套接一孔法施工)作为止水帷幕,并保证各区域止水帷幕的呈独立封闭体系;
2)止水帷幕深度满足基坑开挖及地下水水污染治理,桩长预估30~32m,隔段第一承压含水层;
(3)总体工况
1)总体按照先进行远离地铁区域的Ⅰ区施工,待Ⅰ区开挖及密实回填后再进行Ⅱ区土方开挖;
2)各区围护结构及止水帷幕施工完成后方能进行土方开挖;
Ⅲ区可与Ⅰ区同步实施。
说明:本工程支护方案仅为初步方案,在项目实施阶段将:委托具有甲级资质的设计单位进行施工设计论证和施工安全论证。
针对本项目中潜水含水层污染地下水、微承压层污染地下水,以及需开挖土壤区域,建设降水井,以便地下水的抽出处理和基坑的开挖。
根据风险评估报告,潜水层地下水污染面积36060.7m²,NAPLs区域污染面积22761.5m²,但由于止水帷幕施工范围有所扩大,因此地下水修复面积为46216.5m²。根据地块水文地质条件,本地块抽出处理的地下水约为48527m³。
本项目降水井根据地下水污染情况、降水用途不同等分两种规格降水井,潜水含水层降水井深度为16.0m,筛孔位置为2.0~15.5m覆盖潜水含水层,其中潜水含水层NAPLs污染范围内降水井间距为15 m,呈梅花状布置,其他区域降水井间距为25m,潜水含水层共布设降水井约141口。
微承压层降水井深度为23.5m,筛孔位置为20.0~23.0m,地下水污染区降水井间距按照15m计算,呈梅花状布置,共布设降水井约112口。
实际降水井个数、位置等依据施工情况适时调整。
潜水含水层和微承压地下水采用抽出处理技术进行修复,因此需要在潜水含水层四周建设止水帷幕,本项目在场地两层地下水叠加区域边界建设单排三轴搅拌桩止水帷幕,周长为1360.58m。
本工程止水帷幕采用单排三轴搅拌桩工艺,套打一孔施工,水泥采用42.5普通硅酸盐水泥,水泥掺入量不小于土的天然质量的20%,水灰比1.2~1.5。
表 4.5‑1技术参数
序号 | 分类 | 技术参数 | 作用形式 |
1 | 止水帷幕 | 单排三轴搅拌桩周长:1360.58m;深度32m | 单排三轴搅拌桩 |
2 | 设备规格要求 | 桩径Φ850mm;轴距600mm;相邻桩咬合250mm。 | / |
3 | 渗透系数 | ≤1.0×10-7cm/s | / |
针对地块0-3m汞污染土壤、0-2m复合污染土壤选用水泥窑协同处置技术。
表 4.6‑1 协同处置修复范围及工程量
序号 | 编号 | 修复面积(m²) | 修复深度(m) | 修复方量(m³) | 修复指标 |
1 | J01 | 577.3 | 0~3 | 1731.9 | 汞 |
2 | J06 | 878.0 | 0~2 | 1756.0 | 镍 |
合计 | 1455.3 | - | 3487.9 | |
本地块污染土壤的水泥窑协同处置修复技术需在已建成的水泥厂进行,其相关设施技术应符合《水泥窑协同处置固体废物环境保护技术规范》(HJ 662-2013)的相关要求,以污染土壤的添加量为4%计算,其污染土壤的处置能力和相关的生产条件均需满足本地块污染土壤的要求。
本地块Ⅲ区VOCs污染土壤和地下水采用原位电阻热脱附技术进行水土共治,地下水污染范围完全包含土壤污染范围,修复面积2024m2,污染修复深度0-16m。
表 4.7‑1技术参数
项目 | 单位 | 设备型号 | 参数/数量 | 备注 |
平均目标温度 | ℃ | - | 100 | |
加热井间距 | m | - | 4.3 | |
加热井数量 | 口 | - | 107 | |
多相抽提井 | 口 | - | 59 | |
安装及启动时间 | d | - | 90 | |
升温时间 | d | - | 90 | |
保温时间 | d | - | 60 | |
污染气体的吸附处理主要通过废气吸附设备实现。废气经冷凝除水后,采用活性炭纤维吸附处理。
原位热脱附运行过程中产生的污染水主要包括热蒸汽的冷凝水和废气吸附工艺废水,此过程中产生的污染水全部由输送至废水处理设备中进行处理。
针对地块Ⅰ区、Ⅱ区中存在石油烃和VOCs污染土壤,采用原位化学氧化修复,第一阶段采用全深度原位旋喷水解方案降低地块风险,第二阶段再针对污染土壤采用搅拌技术修复。该区域污染土壤修复面积33485.82m2,修复方量458653.92m³。依据地块污染空间分布特征、水文地质情况及工期要求,采用高压旋喷工艺进行第一阶段的原位旋喷水解修复。施工时把配制好的化学药剂倒入浆液桶,设备启动后,高压发生装置将推送药剂浆液入地下。施工中一般分为两个工作流程,即先钻后喷,再下钻喷射,然后提升搅拌。
本地块中污染土壤采用高压旋喷注射工艺进行修复,该区域污染土壤修复氢氧化钠投加量按5%考虑,土壤比重按1.8计,核算氢氧化钠用量为41278.85t。
高压旋喷注入点设计采用梅花形(正三角形)方式布点,相邻注入点的扩散半径之间有15%左右的搭接,保证注射药剂覆盖所修复土壤/地下水所有范围。
表 4.8‑1高压旋喷机械施工技术参数
施工参数 | 技术要求 | 备注或说明 |
注射压力 | 35 MPa | 根据地层调整,保证施工安全 |
气泵压力 | 0.3-0.7 MPa | —— |
提升速度 | 10 cm/min | 根据药剂投加比调整 |
注浆速度 | 15-200 L/min | 根据药剂投加比及配置浓度调整 |
钻孔偏差 | 小于5 cm | 由于障碍物钻孔偏离较大幅度,需详细记 录 |
垂直度 | 不大于1.5% | 肉眼观察不得倾斜,保证垂直度的要求 |
本地块Ⅰ区、Ⅱ区采用搅拌技术修复治理,在旋喷水解后分0-4m、4-8m、8-12m、12-16m四层进行修复。
本设计采用挖掘机搭配强力搅拌钻头,药剂采用过硫酸钠。
该区域污染土壤修复面积33485.82m2,修复方量458653.92m³,过硫酸钠、草酸投加量分别按3%考虑,土壤比重按1.8计,核算过硫酸钠用量为24767.31t、草酸用量为24767.31t。
本方案关键参数在于过硫酸钠的使用,需结合项目高压旋喷注入氢氧化钠效果、污染土搅拌后氧化效果,及时调整过硫酸钠氧化药剂的配比及浓度。
Ⅲ区南侧有两条地铁线交汇,南侧紧邻天津地铁4号线南段工程成林道站2号风道及G出入口工程,西侧紧邻5号线和成林道A口,因此,VOCs有部分区域处于地铁外部作业影响区域,只能进行原位修复,修复达标后对该区域土壤及地下水开展风险管控。Ⅲ区面积为2024m2,管控深度为16.0m,土方量为34504.8m3。
目标污染物:苯、甲苯、二氯甲烷、三氯甲烷。
污染情况:土壤及地下水污染。
土壤污染深度: 0~14.7m。
地下水污染深度:0~16 m。
Ⅲ区在原位电阻热脱附修复合格后,清挖表层1.5~2.0m原状土,换填黏土压实,达到10-7cm/s。修复完成后通过制度管控降低地块风险。
Ⅲ区地下水修复达标后开展为期1年的管控监测,应至少采集 4个批次的地下水样品。
该地块区域仍存在污染转移或暴露风险,因此对该地块区域施行制度控制,在后期开发建设过程中,只作为绿地或道路进行利用。
对于微承压水层的污染地下水,采取抽出清源的方式进行处置。地下水抽出处理达标后在清挖区域设置水平阻隔层,对I区、II区整个止水帷幕范围进行阻隔覆盖,降低微承压层污染物的暴露风险。水平阻隔完成后,不开展对微承压含水层的达标初判和效果评估8个批次的检测工作。
地下水抽出完毕,效果评估检测显示达到修复目标值后,对抽水井采用粘土球进行封填。在I区、II区回填至-6m后建设水平阻隔层,确保隔水层(⑥4、⑧1)的完整性。
采用水平敷设布置的形式,拟采用“800g/m2土工布+2mmHDPE膜+800g/m2土工布”作为水平阻隔覆盖系统,对I区、II区整个止水帷幕范围进行阻隔防渗施工,有效降低污染垂直扩散风险,水平阻隔的面积为44314.15m2。
根据相关管理规定,为确保地铁设施安全,地铁保护区10m范围内,采取原位修复的模式进行修复。同时,将保护区域采取管控利用模式。
现成林道地铁已建成成林道地铁站G出入口,在修复施工过程中,对成林道地铁站内空气质量开展1年的监测,监测指标包括二氯甲烷、三氯甲烷、苯、甲苯,监测周期为半年一次。
在后期开发建设过程中,在新建筑的地下室或其他结构建成后,对地下室空气质量开展1年的监测,监测指标包括二氯甲烷、三氯甲烷、苯、甲苯,监测周期为半年一次。
本场地的土壤和地下水中的目标污染物为VOCs和石油烃。以上各类污废水信息汇总见下表所示。
表 4.12‑1本工程待处理污水信息汇总表
序号 | 来源 | 主要污染物 |
1 | 污染地下水 | 悬浮物、石油烃、VOCs等 |
2 | 废气处理单元排水 | |
3 | 基坑降水 | |
4 | 建筑垃圾、车辆道路冲洗水 |
场地内污水经污水处理系统处理天津市地方标准《污水综合排放标准》(DB12/356-2018)三级标准纳管排放。
本项目产生的废水将排入东郊污水处理厂系统。
1、无组织排放监测点位布设
本项目拟参照标准加强监测力度,于场地上风向布设 1 个对照点,下风向布设 2个监控点,施工场地内布设 4 个监控点,场地周边敏感点区域执行《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二级标准,布设8个监控点,总共布设 15个监测点位。
2、控制标准
本项目修复过程中的污染物无组织排放满足《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GB16297-1996)中“表1新污染源大气污染物排放限值II”,同时挥发性有机物满足《工业企业挥发性有机物排放控制标准》(DB12/524-2020)中“表5场界监控点浓度限值”其他行业排放要求,氯仿满足《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第 1 部分:化学有害因素》(GBZ2.1-2019)中表1工作场所空气中化学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场地周边敏感点区域执行《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二级标准。
1、监测点位布设
本项目原位热脱附配有废气处理系统,将废气排放口均作为固定源排放监测点位,根据排气筒的高度和直径选择相应的采样口位置,开展废气排放监测。
本项目废水处理设备全封闭运行,将水处理系统废气排放口作为固定源排放监测点位。
因此,固定源排放监测共计2个点位。
2、控制标准
本项目修复过程中的污染物排放标准执行《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GB16297-1996),同时挥发性有机物满足《工业企业挥发性有机物排放控制标准》(DB 12/524-2014)中其他行业排放要求。
由于本项目氯仿污染浓度较高,本项目同时配置一个三氯甲烷的手持式监测仪,能快速检测三氯甲烷气体浓度、温湿度测量并超标报警的场合,可以检测管道中或受限空间、大气环境中的气体浓度。
1、监测点位布设
根据《地表水和污水监测技术规范》(HJ/T 91-2002)的要求,监测点位布设在污水处理站总排放口及场区总排口,共布设 2 个监测点。
2、控制标准
本项目中经污水处理设施处理后的水经检测合格后拟全部排入市政管网,因此污染地下水经修复后需达到地下水修复目标值外还需满足天津市地方标准《污水综合排放标准》(DB12/356-2018)三级标准。
1、监测点位布设
本项目在每个敏感区域布设1个监测点位,一共布设8 个监测点位,每个监测点位置设在施工场界外1 m,高度1.2 m以上的噪声敏感处。
2、控制标准
按照施工期间的环保要求,治理过程中厂界噪声排放控制执行《建筑施工场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 12523-2011)标准。周边敏感居民监测点执行《声环境质量标准》。
场地内恶臭监测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场地内施工过程中的无组织排放检测,另一个是场地内修复车间及设施废气排放口的有组织排放检测。
(1)恶臭监测布点方案
1)恶臭有组织排放监测布点方案
本项目修复功能区,所有修复车间设施均配套有 1 套废气处理系统,1套污水处理系统,按照根据《排污单位自行监测技术指南总则》(HJ819-2017)相关要求,每套废气处理设备排放口设置 1个有组织排放监测点位。
2)恶臭无组织排放监测布点方案
根据污染区分布及周边环境敏感点分布,布点方案在污染场地西南上风向设置1 个背景监测点,布点方案在污染场地东北下风向设置 3 个监测点,在场区周边居民密集,设置9个空气采样点作为敏感监控点,施工期间在场地中间附近依次设置 2 个监控点,共设置15 个场地的恶臭监测点。采样点位设置距地面 1.5~2.0 m。
(2)定期监测
1)场地内有组织排放监测
鉴于本地块属于污染场地修复治理项目,施工工期较短,单地块周边敏感目标较多,需要适当增加监测频率,本项目按照1 次/月的频率进行周边恶臭有组织排放监测。
2)场地内无组织排放监测
由于本项目属于污染场地治理修复项目,施工周期短,施工周边环境较为敏感,需要适当加强项目周边恶臭环境监测,本项目按照施工前后各 1次,施期间 1次/月的频率进行周边恶臭无组织排放监测。
本项目根据施工安排,定于场地修复完成,设备拆除之后,竣工验收及场地移交之前再进行 1 次系统采样。地块总面积为58743.0826 m²,污染区域总面积为34607.6m²,清洁区域面积为24135.5m²,按照40×40网格布设,共需要布置15个点位,共需采集样品2次,共计30个样品。
以本项目土壤验收标准作为评价标准。
根据《天津河东区成林道天药集团地块土壤污染状况补充调查报告》,项目地块第一层地下水流向自北西向东南,第二层地下水流向自北西向东南流动,根据布点要求,在本项目场地四周按照四边形布设 5个地下水环境监测点位。
采用施工前检测的地下水检测背景值作为评价标准。
根据本地块修复方案,在保证工程质量的前提下,通过合理安排人力、物力、财力,并以运用科学的管理方法和先进的机械设备,合理地进行资源分配,对本工程施工进度计划进行合理安排。
1.第一阶段
修复前期准备工作需要29个自然日;临水、临电、排水接入需要19个自然日,深基坑评审及地保施工评估审批需要60个自然日;降水井施工需要26个自然日;抽出处理需要632个自然日。
2.第二阶段
Ⅰ区、Ⅱ区原位氧化施工需要75个自然日,Ⅰ区原位搅拌分层清挖外运处理需要180个自然日,Ⅱ区原位搅拌分层清挖外运处理需要120个自然日,Ⅲ区原位电阻热脱附修复需300个自然日。
3.第三阶段
土壤修复效果评估需要60个自然日。
以上各分部分项工程施工时间存在重叠,综合考虑各阶段修复时间,预计污染土壤及地下水的修复时间29个月。
相关新闻
2025-02-12
2025-02-12
2025-02-10
2025-02-10
2025-0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