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中文版 | ENGLISH

YOUTH

群团工作

(022)84236606
当前位置:首页 > 华勘文化 > 群团工作 > 快讯
华勘“最美职工”郑海平:踏遍山川为寻好矿 汗水浇灌地质“勋章”
发布时间:2025-03-12 来源:普查队

郑海平

郑海平,男,1989年1月出生,毕业于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地质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2015年7月参加工作,现任华北地质勘查局综合普查大队资源勘查院项目负责。近10年来,他坚决服从大队安排,工作从来不挑不捡,继承和弘扬地质“三光荣”精神,在海内外地质一线久经历练,专业技术过硬,兢兢业业完成各项找矿任务,赢得了干部职工的一致好评。

1.坚定地质报国信念,政治素质较好。该同志在思想上积极要求进步,主动向党组织靠拢,在党支部指导下,能够认真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他坚持听党话、跟党走,积极响应党的号召,投身找矿一线,以集体利益为重,始终艰苦奋斗。

刚从大学毕业到华勘普查不久,还来不及适应新环境,他就响应大队“走出去”的号召,奔赴海外参与中国商务部援助摩洛哥西阿特斯拉山地区地球化学调查项目。当时的项目工作区地形切割强烈,最大高差3000多米,高山上常年积雪。他和队友一起背着帐篷一头钻进大山,经历了缺水、断电、无信号等困难,住过羊圈,吃过冰雪,最终圆满完成既定任务。2017年,他又参与西藏自治区隆子县查拉普金矿勘查项目。该矿区海拔在4500m-5200m,海拔高,氧气稀薄,巨大的高原反应让人不干活都气喘吁吁,他毫无怨言,克服恶劣环境、挑战身体极限,认真完成野外勘查工作。多年来,他始终舍小家、为大家,每年出野外工作都在200天左右,辗转祖国南北,支撑他的是坚定的地质报国信念。

2.坚守野外找矿一线,专业本领过硬。该同志立足本职工作,坚持在干中学、学中干。在野外工作期间,也一直学习地质专业理论知识,并与项目生产相结合,指导找矿工作,练就了过硬的专业技术。

参加工作以来,他认真总结工作经验,在摩洛哥、西藏和内蒙古多个项目中历练,不仅提升了自身技术水平,也积累了项目管理的方法和经验。2018年,他开始独立承担内蒙古大小牛群铜多金属矿勘查项目,这一干就是6个年头。常年驻守野外,远离城市的热闹难免会有孤寂之感,有的人会刷刷手机、看看电影打发时间,他却始终钻到了找矿的理论探索中。白天带领组员进行地质填图、剖面测量、钻探编录、槽探编录等工作,晚上整理好当天的资料,他就开始归纳总结工作进展,查找以往地质资料,翻阅各类文献,研究区域和矿区成矿规律。找矿理论枯燥且较难理解透彻,较为复杂的成矿条件让人很难摸到规律而更加沮丧,他却乐此不疲,只要一有空就捧着书本、地质图研究,有时琢磨到凌晨还不睡。“学的越多,不知道的越多,越研究越有滋味”,他时常发出这样的感慨。随着找矿工作的推进,他根据实际情况,加强成矿模式与矿床成因研究,提出了多种找矿思路,得到甲方的高度认可。多年来,甲方一直指定他担任小牛群项目的负责人。在此期间,他还主持了云南省麻栗坡县杨万矿区铜矿矿产资源验证项目,为大型矿企收购矿权提供了精准的地质依据。近6年,他累计完成产值600余万元,因工作业绩突出,每年考核均为优秀,先后获评2021年华勘局“最佳槽井坑钻探编录奖”和普查大队2022年度企业优秀项目负责人。

3.坚持实施科研项目,做到学以致用。该同志在主持项目生产的同时,时刻关注和学习新规范、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不断学习前沿矿床学、地球化学、同位素地球化学等方面的知识,推进理论与实践结合。

由于小牛群地区铜成矿条件差,近几年勘查成果不突出,特别是业主方将探矿权转为采矿权后,面临着无矿可采的巨大压力。虽然也邀请各方专家会诊,但收效甚微,这导致了业主方产生放弃继续勘查想法。他以问题为导向,围绕两个铜矿段无主矿体、找矿无法突破的难题,申请实施了队级C类科研项目,总结出“铜矿脉呈脉群围绕辉绿岩脉或产于辉绿岩上方锦山组地层或产于辉绿岩脉之中”的成矿规律,大胆提出了“辉绿岩脉和构造双重控矿理论”模式,否定了以往局限性很大的构造控矿理论指导找矿的模式和方法,避开找单一大脉而丢掉小脉群的找矿误区,也摒弃了争议多年的寻找中酸性斑岩型铜矿的找矿思路,重新建立了基性岩浆热液成矿的成矿模式。以此思路找矿,增加铜推断资源量13000t,伴生金推断资源量169.55kg,这给了业主方极大的信心,也为大队巩固了优质的合作关系。

他还作为技术负责参与了队C类科研项目《冀北丰宁大营子金矿床年代学、成矿流体地球化学及成因研究》,认真总结地质找矿理论。目前已完成核心期刊论文1篇,参与完成国家发明专利一项、实用新型专利两项,成功入选普查大队高层次科技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