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中文版 | ENGLISH |
目 录
2.1 地块现状与规划.................................................................................... 2
2.1.1 地块现状..................................................................................... 2
2.1.2 地块规划..................................................................................... 2
2.2 地块周边敏感点情况............................................................................ 2
2.3 风险状况及修复目标............................................................................ 3
2.4 修复范围及工程量................................................................................ 3
3.1 地块相关技术条件分析........................................................................ 4
3.1.1 土壤污染特征............................................................................. 4
3.1.2 土壤污染类型............................................................................. 4
3.2 修复模式初步确定................................................................................ 4
4 修复方案设计与比选....................................................................................... 6
4.1 修复土壤分类........................................................................................ 6
4.2.1 备选方案1.................................................................................. 6
4.2.2 备选方案2.................................................................................. 7
4.3.1 技术路线..................................................................................... 7
4.3.2 修复施工总平面图..................................................................... 8
4.3.3 清挖方案..................................................................................... 8
4.3.4 筛分预处理................................................................................. 9
4.3.5 建渣冲洗..................................................................................... 9
4.3.6 异位化学氧化修复设计........................................................... 10
4.3.7 原位化学氧化修复设计........................................................... 10
4.3.8 废水处理.................................................................................... 11
4.4.1 技术路线................................................................................... 12
4.4.2 基坑支护设计........................................................................... 13
4.4.3 清挖方案................................................................................... 13
4.4.4 筛分预处理............................................................................... 14
4.4.5 建渣冲洗................................................................................... 15
4.4.6 异位化学氧化修复设计........................................................... 15
4.4.7 原位化学氧化修复设计........................................................... 15
4.4.8 水泥窑协同处置设计............................................................... 16
5 修复工程环境管理计划................................................................................. 16
5.1 二次污染防范...................................................................................... 16
5.1.1 大气污染监测........................................................................... 16
5.1.2 噪声监测................................................................................... 17
5.1.3 废水监测................................................................................... 17
5.1.4 地下水监测............................................................................... 17
5.2.1 效果评估内容与范围............................................................... 18
5.2.2 基坑清挖范围评估................................................................... 18
5.2.3 土壤异位氧化修复效果评估................................................... 19
5.2.4 土壤原位氧化修复效果评估................................................... 19
5.2.5 砾石冲洗效果评估................................................................... 19
5.2.6 潜在二次污染区效果评估....................................................... 19
5.3 环境应急预案...................................................................................... 19
5.3.1 污染事故应急预案................................................................... 19
5.3.2 修复处置现场重大污染事故应急预案................................... 20
5.3.3 人员中毒事故应急预案........................................................... 20
7.1.1 地块修复方案........................................................................... 22
7.1.2 工程进度计划........................................................................... 22
7.2.1 地块管理建议........................................................................... 22
7.2.2 地下水管理建议....................................................................... 23
代县水暖厂地块位于代县上馆镇上平城村东,中心地理坐标(CGCS2000)为东经112°59′13.86″,北纬39°05′10.49″。紧邻108国道和京原铁路,交通运输极为方便,地块占地面积为86226.081m2(129.339亩)。根据代县东部新城控制性详细规划修改,代县水暖厂地块未来重新规划为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中的中小学用地(A33)。
详细调查结果显示,土壤超标污染物为苯并[a]芘、苯并[a]蒽、苯并[b]荧蒽、二苯并[a,h]蒽、茚并[1,2,3-cd]芘、石油烃(C10-C40),地下水质量常规性指标阴离子表面活性剂、亚硝酸盐(以N计)、硫酸盐、氨氮、耗氧量、溶解性总固体、硝酸盐(以N计)、总硬度超过Ⅳ类用水限值,石油烃(C10-C40)超过了《上海市建设用地土壤污染状况调查、风险评估风险管控与修复方案编制、风险管控与修复效果评估工作的补充规定(试行)》的通知中第一类用地筛选值。
受业主委托,天津华勘环保科技有限公司承担本地块污染土壤修复技术方案的编制工作。本修复技术方案根据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和风险评估报告的结果、专家评审意见、地块未来规划用途以及国家相关的法律法规和规定,确定地块的最佳可行修复方案,并制定配套的环境管理计划,作为地块开展下一步环境管理工作的依据,推进后续的修复治理工作。
代县水暖厂地块位于代县上平城村东,紧邻108国道和京原铁路。根据《代县东部新城控制性详细规划修改》,代县水暖厂地块规划为中小学用地(A33)。占地面积为86226.081m2(129.339亩)。与前期污染状况调查、风险评估范围一致,未发生变化。
生产区内原有的厂房已被全部拆除,现存的构筑物均为后续新建。东部区域已建成两处方舱医院。方舱一内部基本已实现全面硬化,各类功能设施较为齐全。西部区域堆积着大量的建筑垃圾和渣土混合物,这些渣土均来源于该厂区原有构筑物拆除后就近临时堆放。经测算,渣土混合物方量约为13722.4m³。西南角区域为球团厂煤渣堆场,地表被煤渣所覆盖。
本地块属于东部新城D-02-03地块一部分,根据《代县东部新城控制性详细规划修改》及代县东部新城D-02-03地块规划控制指标的情况说明可知,本地块未来主要规划为中小学用地(A33),属于GB36600中第一类用地。其中地块西南部为社会福利用地,北部为商住混合用地,属于GB36600中第一类用地;东南部为16留白空地,即该区域内规划用途不明确,根据GB36600-2018,该区域按第一类用地考虑;以及部分道路与交通设施用地。
本项目对地块周边1km范围敏感目标进行了调查确认,涉及的敏感目标包括居民区、学校、医院以及下游的滹沱河地表水。本次施工季节为夏季,夏季主导风向为东南风,平均风速2.2m/s,最大风速21.7m/s。主导风向下游的主要敏感点为代县职业技术学校、鑫城首府和城佳苑小区。
本地块距离最近的城区水源地为关沟东水利大厦北侧附近的2号水井,位于地块西南侧约2.4km,距离饮用水源地相距较远,不涉及地下水径流区和饮用水源保护区。
(1)土壤
本地块土壤中共6项存在致癌风险或非致癌危害商,分别苯并[a]蒽、苯并[a]芘、苯并[b]荧蒽、二苯并[a,h]蒽、茚并[1,2,3-cd]芘、石油烃(C10-C40),对人体健康风险不可接受,需要进行修复或是管控。
(2)地下水
风险评估结果表明,在地下水不开发不饮用的情景下,地块内关注污染物石油烃(C10-C40)、氨氮不存在致癌风险或非致癌危害商,不存在人体健康不可接受的风险。
表2.3‑1 地块内土壤污染物建议修复目标值(mg/kg)
GB36600-2018 第一类用地筛选值 | GB36600-2018 第一类用地管制值 | 修复目标值 | |
苯并[a]蒽 | 5.5 | 55 | 5.5 |
苯并[a]芘 | 0.55 | 5.5 | 0.55 |
苯并[b]荧蒽 | 5.5 | 55 | 5.5 |
二苯并[a,h]蒽 | 0.55 | 5.5 | 0.55 |
茚并[1,2,3-cd]芘 | 5.5 | 55 | 5.5 |
石油烃(C10-C40) | 826 | 5000 | 826 |
根据《风险评估报告》,在第一类用地规划下,超修复目标值,土壤修复量为21697.3m³,污染因子为苯并[a]蒽、苯并[a]芘、苯并[b]荧蒽、二苯并[a,h]蒽、茚并[1,2,3-cd]芘、石油烃(C10-C40)。
污染深度为0-9.0m,第一层0-2.0m有10554.6 m³污染土壤,第二层2.0-4.0m有6797.8 m³污染土壤,第三层4.0-6.0m有2093.0m³污染土壤,第四层6.0-9.0m有2251.9m³污染土壤。
根据项目风险评估结论,本地块污染介质为土壤。目标污染物有:苯并[a]芘、苯并[a]蒽、苯并[b]荧蒽、二苯并[a,h]蒽、茚并[1,2,3-cd]芘、石油烃(C10-C40)。土壤超标因子一览表见表3.1‑1。
表3.1‑1 土壤超标因子一览表
污染因子 | 超筛选值点位数量(个) | 修复目标值(mg/kg) | 超标范围(mg/kg) | 最大超标深度(m) | 超标点位情况 | 最大超标倍数 | |
超筛选 值(个) | 超管制值(个) | ||||||
苯并[a]芘 | 21 | 0.55 | 0.6~20 | 第四层6.0-9.0 | 19 | 2 | 35.36 |
苯并[a]蒽 | 3 | 5.5 | 13.7~55 | 2 | 1 | 9.00 | |
苯并[b]荧蒽 | 7 | 5.5 | 7.94~52.6 | 7 | 0 | 8.56 | |
茚并 [1,2,3-cd]芘 | 1 | 5.5 | 6.52 | 1 | 0 | 0.19 | |
二苯并[a,h]蒽 | 10 | 0.55 | 0.7~8.52 | 9 | 1 | 14.53 | |
石油烃(C10-C40) | 22 | 826 | 841~13600 | 17 | 5 | 15.46 |
本地块污染土壤类型为多环芳烃类、石油烃类、多环芳烃和石油烃复合污染,需修复的土壤方量总计为21697.3m³,其中多环芳烃类修复土方量为4996.7m³,石油烃(C10-C40)修复土方量为4734.2m³,多环芳烃类和石油烃(C10-C40)的混合污染修复土方量为11966.4m³。
地块土壤污染主要为苯并[a]芘、苯并[a]蒽、苯并[b]荧蒽、二苯并[a,h]蒽、茚并[1,2,3-cd]芘、石油烃(C10-C40)污染,均为有机物污染。本项目地块急需完成收储,时间较为紧张,同时未来用地规划已确定,涉及一类用地,暂时无法采用基于风险管控模式下的改变用地模式的方式对地块内的污染土壤进行修复。
根据相关规划可知,地块未来拟建设中小学用地,活动人群较多;根据概念模型,本项目污染土壤主要暴露途径是经口摄入土壤、皮肤接触土壤、吸入土壤颗粒物、吸入室外空气中来自表层土壤的气态污染物、吸入室外空气中来自下层土壤的气态污染物、吸入室内空气中来自下层土壤的气态污染物,后期作为一类用地使用,可能对成人造成危害,存在较大的健康风险。
基于地块目前现状、污染类型和深度,因此本地块拟采用污染源处理技术为主,从源头削减污染,即通过将污染源从土壤中彻底的清除,最终实现目标污染物对人体健康风险的永久消除。因此本地块适合选用污染源清除技术,原地异位修复模式、异地修复模式和原位修复模式均可实现。
本地块急需尽快按照国家要求将土地治理修复完毕后进行流转、开发等后续工作,因此要重点考虑修复周期短的修复技术。
根据地块浓度和小试结果,将地块划分为重度、中度、轻度污染土壤。轻度污染土壤,合计方量为17883.1m³;中度污染土壤,合计方量为3315.2m³;重度污染土壤,合计方量为472m³。
本地块土壤修复目标污染物为多环芳烃类(苯并[a]芘、苯并[a]蒽、苯并[b]荧蒽、二苯并[a,h]蒽、茚并[1,2,3-cd]芘)、石油烃(C10-C40),需修复污染土方量总计21697.3m³。根据确定的地块修复策略,确定以下修复技术:
(1)污染土壤修复
1)0~2.0/2.5m轻度、中度污染土壤合计10830.10 m³,采用异位化学氧化修复技术,经自评估与效果评估达标后该区域即可二次利用;
2)2.0-9.0m轻度、中、重度污染土壤合计10867.20m³,采用原位化学氧化修复技术,经自评估与效果评估达标后该区域即可二次利用;
(2)施工废水处理
本次施工废水主要有机械设备冲洗废水、砾石冲洗废水和基坑积水等,经收集后首先进行检测,若达到回用水质要求,则直接回用于场地抑尘等。采用化学氧化+混凝沉淀的工艺进行处理,经处理达标后的中水回用。
(1)污染土壤修复
1)0~2.0/2.5m(局部0-6.0m)轻度、中度污染土壤合计11585.3m³,采用异位化学氧化修复技术,经自评估与效果评估达标后该区域即可二次利用;
2)2.0-9.0m轻度、中度污染土壤合计9640.0m³,采用原位化学氧化修复技术,经自评估与效果评估达标后该区域即可二次利用;
3)6.0-8.5m深度范围内472m³重度污染土壤采用水泥窑协同处置修复技术。
(2)施工废水处理
本次施工废水主要有机械设备冲洗废水、砾石冲洗废水和基坑积水等,经收集后首先进行检测,若达到回用水质要求,则直接回用于场地抑尘等。
本地块需修复的土壤方量总计为21697.3m³。根据土壤类型不同0-2.0/2.5m轻、中度污染土壤采用异位化学氧化修复,修复方量为10830.10m³;2.0-9.0m轻、中、重度污染土壤采用原位化学氧化修复,修复方量为10867.20m³。
本方案污染土壤修复技术路线为:
1)0~2.0/2.5m轻、中度污染土壤采用异位化学氧化修复技术;
2)2.0-9.0m轻、中、重度污染土壤采用原位化学氧化修复技术;
3)施工污水处理:通过化学氧化将有机物降解,再经化学沉淀和絮凝沉淀去除污染物。
本方案设置污染土壤开挖作业区、污染土壤处理区和施工管理区三个区域。其中,污染土壤开挖作业区包括污染土壤开挖区、污染土壤运输路线等;污染土壤处理区主要包括修复车间、原位修复区、砾石冲洗区、药剂库、待检区、砾石暂存区、水处理区等;施工管理区主要包括办公区、保安门卫、洗车池等。
本地块涉及清挖为:0-2.0/2.5m轻度污染土壤,采用异位化学氧化修复技术。上述土壤需要进行地块开挖、转运,本节需要对此区域污染土壤清挖施工、土壤运输保护进行了论述。
本工程清挖污染土壤方量约10830.10 m³,包含轻、中度污染土壤,场内转运至修复车间进行筛分。
对修复区开挖基坑进行编号A1~A17,共17个区域。基坑开挖思路为分区污染物进行开挖,开挖顺序为中度污染土壤(A7→A16→A17)→轻度污染土壤(A1→A6→A7→A15),清挖过程遵循边清挖边覆盖的原则,在保证工期的前提下,尽量缩小开挖作业面。
预处理工艺包括污染土壤挖运、污染土壤筛分破碎过程。污染土壤清挖运输到修复车间进行筛分破碎,去除粒径大于50mm的建筑垃圾,同时对于大于50mm的土块破碎为土壤颗粒,以保证后续修复效果。筛分出来的粗颗粒经冲洗干净、经效果评估单位监测达标后资源化利用。
按照化学氧化处置污染土壤要求,本项目清挖的污染土均需要进行筛分预处理工作,筛分总量为10830.10 m³。结合施工单位以往工程经验,初步预计筛分后预计减少量为10%,建渣产量约为1083.10m³,污染土为9747.09m³。
筛分破碎工艺是利用专业筛分设备(ALLU筛分斗)去除土壤中粒径≥50mm的污染渣块,剩余土壤(粒径<50mm)进入后续处理单元依次修复处理。
土壤筛分处理需在修复车间内进行,经ALLU筛分斗筛分破碎完成后,主要分为两种物料50mm以上以及50mm以下物料。
参考施工单位以往工程经验,将建渣表层粘附的污染物冲洗干净,冲洗水用量按照1:0.25计算,总建渣量按1083.01m³,使用冲洗水约270.75m³。冲洗产生的废水经沉淀后抽至污水处理区进行处理,经检验合格后回用。沉淀后的底泥按照污染土壤进行处置。
污染建渣冲洗是指利用高压水对建渣进行充分冲洗的过程。对于粒径较大的渣块,利用高压水对其进行充分冲洗,即可去除表面沾附的污染物。冲洗干净后堆放于待检区。
建渣冲洗每天冲洗量按100m³进行计算。总冲洗量为10830.10 m³,预计11天完成地块内全部建渣冲洗工作,建渣冲洗和污染土筛分过程穿插进行。
本地块污染土壤开挖总量方量总计10830.10 m³,初步预计筛分后预计减少量为10%,经过筛分预处理后修复方量约为9747.09 m³。
轻度有机污染土氧化药剂投加比控制在3%左右,中度有机污染土(A7、A16、A17)区域的污染土壤氧化药剂投加比控制在3%左右,并氧化2次,若出现无法达标情况,需要对修复后土壤再次添加氧化剂进行氧化,直至合格为止。
本地块内2.0-9.0m深度范围内轻、中度污染土壤方量总计10867.20 m³,修复技术采用原位化学氧化工艺进行修复,采用注入井工艺。由于B11在2.0m-6.0m深度内污染土为轻度污染土,6.0m-8.5m深度内污染土为重度污染土,该区域均按照重度污染土原位化学氧化:3%+1%催化剂三次氧化的方式处置。
2.0-9.0m污染土壤从地块开始施工到修复完成预计30天(包含多次氧化及养护时间)。
本项目污水处理系统拟接收和处理的污水来源如下:
1.工人员产生的生活污水;
2.施工机械清洗污水;
3.砾石冲洗废水;
4.基坑积水。
现场土壤目标污染物为苯并[a]芘、苯并[a]蒽、苯并[b]荧蒽、二苯并[a,h]蒽、茚并[1,2,3-cd]芘、石油烃(C10-C40),因此施工现场废水中的污染物主要为苯并[a]芘、苯并[a]蒽、苯并[b]荧蒽、二苯并[a,h]蒽、茚并[1,2,3-cd]芘、石油烃(C10-C40)。
(1)砾石冲洗废水
总计1082.91m³砾石需进行冲洗,建渣冲洗废水产生量约为19.69m³。
(2)洗车废水
预计产生洗车废水5m³。
(3)基坑积水
基坑开挖至施工完毕暴露时间在6-8月份,时间长约为46天,基坑开挖面积约5488.3m2,则期间的汇水量约82m³。
本地块需修复的土壤方量总计为21697.3m³。根据土壤类型不同0-2.0/2.5m(局部位0-6.0m)轻、中度污染土壤采用异位化学氧化修复,修复方量为11585.3m³;2.0-9.0m轻、中度污染土壤采用原位化学氧化修复,修复方量为9640.00m³;6.0-8.5m的重度污染土壤采用水泥窑协同处置修复技术,修复方量为472m³。
重度污染土壤上层(0-6.0m)的轻、中度污染土壤采用异位化学氧化处置。
本方案污染土壤修复技术路线为:
1)0~2.0/2.5m(局部深度为0-6.0m)轻、中度污染土壤采用异位化学氧化修复技术;
2)2.0-9.0m轻、中度污染土壤采用原位化学氧化修复技术,;
3)6.0-8.5m重度污染土壤采用水泥窑协同处置修复技术;
4)施工污水处理:通过化学氧化将有机物降解,再经化学沉淀和絮凝沉淀去除污染物。
根据相关规范,本基坑自然放坡支护安全等级为二级,使用年限为1年。
1)对场地进行平整;
2)自然放坡设计方案:
坑深2.0m,坡面按1:0.5放坡
坑深6.0m,坡面按1:0.6放坡
坑深8.5m,坡面按1:0.8放坡
本地块涉及清挖包括两部分,第一部分:0-2.0/2.5m轻度污染土壤和0-6.0m中度污染土壤,主要采用异位化学氧化修复技术;第二部分为6.0-8.5m重度污染土壤,采用水泥协同处置。
本工程清挖污染土壤方量约12057.3m³,其中需要异位化学氧化土壤方量为11585.3m³,上述土壤场内装运至修复车间;需要水泥窑协同处置土壤方量为472 m³,上述土壤先进行筛分预处理,再转运至水泥窑厂。根据基坑支护设计,放坡土预计为2800m³。
对修复区开挖基坑进行编号A1~A17,共17个区域。基坑开挖思路为分区污染物进行开挖,开挖顺序为A1~A4→A5→A6~A14→A15~A17→A16(6.0-8.5m),清挖过程遵循边清挖边覆盖的原则,尽量缩小开挖作业面。
预处理工艺包括污染土壤挖运、污染土壤筛分破碎过程。污染土壤清挖运输到修复车间进行筛分破碎,去除粒径大于50mm的建筑垃圾,同时对于大于50mm的土块破碎为土壤颗粒,以保证后续修复效果。筛分出来的粗颗粒经冲洗干净、经效果评估单位监测达标后资源化利用。
本项目清挖的污染土均筛分总量为12057.30m³,初步预计筛分后预计减少量为10%,建渣产量约为1205.73m³,污染土为10851.57m³。
筛分破碎工艺是利用专业筛分设备(ALLU筛分斗)去除土壤中粒径≥50mm的污染渣块,剩余土壤(粒径<50mm)进入后续处理单元依次修复处理。
土壤筛分处理需在修复车间内进行,经ALLU筛分斗筛分破碎完成后,主要分为两种物料50mm以上以及50mm以下物料。
污染土预处理主要在修复车间内进行,1台筛分斗作业。每天破碎筛分量按1000m³进行计算。预处理总量为12057.30m³,预计12天完成地块内全部污染土壤预处理处置工作。
参考施工单位以往工程经验,将建渣表层粘附的污染物冲洗干净,冲洗水用量按照1:0.25计算,总建渣量按1205.73m³,使用冲洗水约301.43m³。冲洗产生的废水经沉淀后抽至污水处理区进行处理,经检验合格后回用。沉淀后的底泥按照污染土壤进行处置。
本地块内轻、中度污染土壤主要采用异位化学氧化工艺,污染类型为多环芳烃污染土壤、石油烃污染土壤、多环芳烃+石油烃复合污染土壤,污染土壤方量总计11585.3m³。
处置后土壤中苯并[a]芘、苯并[a]蒽、苯并[b]荧蒽、二苯并[a,h]蒽、茚并[1,2,3-cd]芘、石油烃(C10-C40)总量达到《风险评估报告》确定修复目标值要求。
本地块内2.0-9.0m深度范围内轻、中度污染土壤方量总计9640.0m³,修复技术采用原位化学氧化工艺进行修复,采用注入井工艺。
2.0-9.0m污染土壤从地块开始施工到修复完成预计25天(包含二次氧化和养护时间)。
本地块内局部多环芳烃+石油烃复合污染土壤中石油烃浓度较高,属于重度污染土壤,化学氧化难以将石油烃浓度降到修复目标值,因此,此区域土壤采用水泥窑协同处置技术。需要进行水泥窑协同处置污染位于C1,污染土壤方量总计472m³,经过筛分后污染土壤方量424.80m³。
6.0-8.5m深度范围内472m³重度污染土壤采用水泥窑协同处置修复技术,本次按照处置方量较少不再进行危险废物鉴别,但是需要报危险废物转运计划,运输不按照危废处置,处置不按照危废处置。
(1)布点方案
修复车间尾气排放口,监测内容为有组织排放废气,在场地内修复车间尾气处理排放口布设1个监测点(G1)。修复地块边界布置四个监测点(G2、G3、G4、G5)。
(2)执行标准
环境空气质量检测指标执行《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二级标准;厂界大气污染物排放检测指标执行《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GB16297-1996)》表2无组织排放监控浓度以及相关标准。
布点方案及评价标准:在地块四周场界外1m处设置1个噪声监测点,白天不超过70dB,夜间不超过55dB,夜间噪声最大声级超过限值的幅度不得高于15dB(A)。
在地块周边敏感区域设置5处噪声监测点,执行《声环境质量标准》,昼间不得超过60dB,夜间不得超过50dB,最大声级超过环境噪声限值的幅度不得高于15dB。
包括基坑积水、洗车池废水及砾石冲洗废水的监测。废水加药处理后达标排放。检测指标包括地块内特征污染物苯并[a]芘、苯并[a]蒽、苯并[b]荧蒽、二苯并[a,h]蒽、茚并[1,2,3-cd]芘、石油烃,以及常规因子pH、五日生化需氧量、氨氮。
布点方案:根据地块施工布局,在污水处理后水池内设置1个监测点。
(1)布点方案
在各原位修复大区上游设置1眼监测井,各原位修复大区周边共布设2口井,进行地下水监测,设计监测井深度15m。
(2)监测指标
监测指标为土壤目标污染物(苯并[a]芘、苯并[a]蒽、苯并[b]荧蒽、二苯并[a,h]蒽、茚并[1,2,3-cd]芘、石油烃(C10-C40)),以及pH、水位、硫酸盐、Fe3+。
(3)监测频率
在原位修复施工前监测1次,作为背景值,在土壤原位修复过程中每两周监测1次。
(1)基坑清挖范围效果评估监测
①清挖范围及深度:按照前期工作确定的修复区域范围与深度完成各基坑分层开挖后,对边界拐点和基坑底部标高及时进行确认。未清挖到位,继续清挖达到设计范围及标高,再进行后续效果评估验收工作。
②开挖完成后基坑的清挖效果:开挖完成后基坑自验收范围主要包括各污染区基坑各层坑底(仅限下层无污染区域)、侧壁。该部分自验收按照基坑开挖先后顺序分层进行,对不同基坑采取独立检测的方式进行。
(2)土壤异位氧化修复效果评估监测:主要为经化学氧化修复后的土壤。地块内0~2.0/2.5m深度范围的轻、中度污染土壤经过清挖、转运后,分别进入修复车间进行处置,再转运至待检区,分别对其进行检测。
(3)土壤原位氧化修复效果效果评估监测:主要为经原位化学氧化修复后地块轻、中度污染土壤。原位修复处置完成后,自验收范围主要包括各层原位修复后区域以及修复四周边界。
(4)砾石冲洗效果效果评估监测:对冲洗后砾石进行特征污染因子总量监测,检测合格并通过验收的砾石,方可进行最终处置,检测不合格的砾石再次冲洗,处理完成后再以同样的方法进行采样与检测,直至全部达标。
(5)土壤潜在二次污染区监测:对修复施工区可能涉及二次污染区域进行取样监测,确认修复工程完工后部分临时设施占用区域以及道路等土壤环境质量状况,防止修复施工过程对地块内非污染区域造成二次污染。
针对每层清挖完成的基坑进行范围、坑底标高测量,检验是否按照设计要求清挖到位。基坑清挖效果评估包括基坑侧壁与基坑坑底两部分。
地块内污染土壤异位修复处理后,进行采样分析,评估修复技术的修复效果。
地块内污染土壤原位修复处理后,进行采样分析,评估修复技术的修复效果。
修复过程中筛分出的大粒径石块经冲洗后,进行采样分析,评估冲洗效果。
土壤修复效果评估范围包括修复过程中的潜在二次污染区域,潜在二次污染区域包括:修复车间、砾石冲洗区、水处理区、待检区、砾石暂存区、药剂库、修复范围周边区域、运输道路和洗车池等修复过程中污染物迁移导致的可能二次污染区域。
在土方开挖过程中,出现特殊情况,应立即采取有效措施:
如出现滑坡迹象(如裂缝、滑动等)时,暂停施工,所有人员迅速离开基坑,必要时,迅速采取处理措施,如用挖掘机在坡脚迅速回填。根据滑动迹象设置观测点,观测滑坡体平面位移和沉降变化,并做好记录。
施工现场负责人立即组织人员判断污染原因,确定污染程度和范围。
发生运输车辆场内事故造成土壤二次污染时,采用污染区域加深清挖救治法,彻底防止二次污染。
现场地块清挖过程中若发现污染土壤气味异常,现场操作人员应暂停施工,迅速向上风向撤离现场,并立即向现场应急小组报告。
现场应急小组接到报告,详细记录事件发生时间、地点、原因、污染源、主要污染物质、污染范围、人员伤亡情况以及报告联系人、联系方式等基本情况;现场应急小组应迅速赶赴现场,初步判断事件的危害程度,采取相应措施;气味较轻,无人员伤亡时,应迅速用事先预备的苫布将扰动土苫严,并设置警告标志。在确认现场无异常气味后,可继续施工。气味散发严重,人员身体出现明显不适时,应立即组织抢救,同时生态向环境主管部门报告。
如发生人员中毒事件,第一发现人应及时与事故应急小组联系。接到消息后,应急小组应立即赶到出事地点,确认其中毒症状,并应根据中毒症状及时施救。
针对本项目所在地理位置,距离最近的医院距离现场1.4km的代县人民医院,驾车约4分钟。
(1)施工准备阶段(2025.6.1-2025.7.1):本阶段计划于31天内完成所有工作,主要包括初步设计、项目部人员进场、设备及材料进场、地块“三通一平”、安全文明施工建设、修复车间、砾石冲洗区建设、水处理区、待检区、砾石暂存区等临时设施建设工作,各工序之间可以交叉进行。
(2)修复实施阶段(2025.7.2-2025.8.17):本阶段工期共计47天,主要异位化学氧化修复、原位化学氧化、污水处理等工作。具体工期安排如下:
1)异位化学氧化(2025.7.2-2025.7.18):主要包括对污染土壤进行清挖、异位修复等,计划17天内完成(包含多次氧化和养护时间)。
2)原位化学氧化(2025.7.19-2025.8.17):主要包括对污染土壤进行原位修复等,计划30天内完成(包含多次氧化和养护时间)。
(3)验收检测阶段(2025.7.19-2025.9.6):主要包括修复后土壤、水泥熟料、清洁土、砾石、疑似二次污染区的检测,计划50天内完成。
(4)效果评估阶段(2025.9.7-2025.11.10):主要包括、效果评估组卷验收等工作,计划65天内完成。
(5)本项目总工期共163天。
结合地块概念模型,确定地块内0-2.0/2.5m轻、中污染土壤选异位化学氧化修复技术,2.0-9.0m轻、中、重度污染土壤选原位化学氧化修复。
目标地块总体划分为4个阶段工作内容:施工准备阶段、修复实施阶段和效果评估阶段,其中施工准备阶段用时31天,修复施工阶段用时47天,效果评估采采样阶段用时50天(部分时间与修复施工阶段交叉),效果评估组卷、评审备案阶段用时65天,总工期163天。
(1)由于前期调查阶段未对方舱医院区土壤进行检测分析,因此建议在方舱医院拆除后对其进行验证性调查。
(2)地块的修复实施方案应与地块后期施工计划紧密结合,如有变化,应及时调整。
(3)及早实施地块污染土壤的修复,避免污染扩散。在自然作用下,土壤中的污染物会发生迁移。如降雨入渗或地面径流会使污染物产生水平和垂向迁移等。如不及时进行修复,长此以往,势必会造成地块污染范围的不断扩大。因此,应尽快开展地块的修复工作。
(4)在地块修复施工前,应制定详尽的二次污染防治计划和风险防范预案,并对相关人员进行必要的安全和环保培训,持证上岗;施工中,应严格参照执行,减少意外环境污染事故和污染风险的发生,确保工程的顺利实施。
(5)地块修复过程应进行跟踪检查,及时发现问题。在地块修复过程中,应随时观察、发现是否有新的污染产生,如地下埋藏物、地下罐体、地下管线和有明显特殊气味的地方。一经发现,应及时上报,并由专业人员进行处理。
(6)修复后土壤以及清洁土回填过程中按照后期环境管理要求进行。
(1)虽然地下水中污染物对人体健康风险可接受,但考虑到地下水氨氮、石油烃(C10-C40)等污染物有检出并超标,地下水可能存在扩散风险,建议企业建设完成后按照相关国家法律法规及标准规范要求开展地下水自行监测工作,确保风险可控。
(2)在地下水未得到改善前,禁止地下水开发利用,建议本地块在后期修复及开发利用过程中,对土壤修复施工等过程产生的废水进行处理后,达到相应排放标准后排放。
相关新闻
2025-07-08
2025-07-08
2025-07-07
2025-07-07
2025-06-27